2020年初,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。在中华儿女众志成城、同舟共济的努力下,疫情得到控制。6月,疫情警报再度拉响,尤其是首都北京,突发升级为疫情高风险地区。但是在陕西兴平,却有一群人不畏艰险逆行北上。
他们是中国船舶技术档案馆的干部职工,肩负着重要的档案整理和进馆任务:一是二十多年来船舶工业档案、历史资料整理、清点、造册、装箱打包;二是周密安排,确保安全,武装押运至位于关中腹地的技术档案馆后立即卸车入库。此次档案进馆是船舶工业和技术档案馆自成立以来级别最高、规模最大的进馆任务,时间紧、任务重。在集团综合管理部的安排部署下,技术档案馆迅速行动,积极筹备,组建专项业务突击队,利剑出鞘,顶住疫情压力,直抵首都北京。
迎难而上勇挑重担
位于月坛北街的档案库房设备老旧,空间狭仄,无法满足档案保管条件。本着抢救珍贵历史资料的迫切需求,5月20日,技术档案馆成立了由青年业务骨干组成的档案资料清理小组,开始对月坛北街历史资料进行鉴定、分类、整理、登记造册。这批档案涉及书册、文件、照片、录音带、录像带、奖章、印章等多种载体。由于存放时间长、使用频率低,大都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,分类、整理都较为困难,工作中的每个人都是一双双黑黝黝的手。
为了能在20天的时间节点内完成任务,负责资料清理的三名同志撸起袖子,铆足干劲,觉得吃饭耽误时间,就将一日三餐缩减为一日二餐,晚饭直接不吃。时间紧、任务重,每个人都咬牙坚持,每天加班到晚上九点半左右,二十天里只休息了一天。工作已经高强度、超负荷,组长还在不停施压,有个同志苦笑着说“我不是个机器人啊!”不过调侃归调侃,大家干起活来依然毫不松懈,唯恐落后,最终在6月10日基本完成历史资料清理工作,将结果按期上报集团综合管理部审核。
历史资料的清点工作已经如期完成,但对二十多年来船舶工业档案的进馆档案的清点,集团综合管理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,工作量大大增加。就在完成历史资料清理工作的当天,馆领导增派四人赴京支援,组成了八人突击队进行档案清点工作。专项业务突击队集中精力先对集团总部档案进行清点,耗时一周完成总部预定的计划的档案清点工作。
逆向而行攻坚克难
正当大家斗志昂扬、一鼓作气之时,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反弹,即将前往工作的地区(展览路街道-月坛北街)被划为中风险地区。受疫情影响,服务单位食堂关闭,月坛北街附近很多饭店都未营业,大家吃饭成了一大问题。听闻大家有困难,集团综合管理部及公文档案处领导前来慰问,及时协调解决了大家中午吃饭的问题,但由于疫情期间管控,早饭和晚餐只能在街边唯一营业的沙县小吃店里解决。
当时的这种情况下,大家的心里其实还多少都有些恐慌。有的单身青年说“我还没结婚呢”,有的已婚人士说“我啥都不怕,就担心家里的孩子”。但考虑到月坛北街档案库房的实际状况,若晚一刻清点进馆,档案资料就多一分损毁风险,因此在集团综合管理部和档案馆领导的调配指挥下,八名突击队员毅然决然逆向而行。经过近二十天的连夜奋战,专项突击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计划的档案清点工作。此时恰逢端午节,集团公司李红梅处长为在异乡奋战的突击队员送来了粽子,大家的心里暖暖的,干劲也就更足了。随着清点工作接近尾声,北京疫情的阴霾也在当地政府的强力管控下日渐消退。
7月1日,热火朝天、如火如荼的装箱打包工作正式开始。经过几天的实践练习,从最初不熟练的“打包小白”到最终自封的“装箱师”、“封箱师”、“打包师”,专项突击队的队员们都成为了业务熟练的业务能手。毫不客气地说,他们的手艺足以比肩专业的打包、装箱师傅。
他们注重效率,更注重质量,会安排最细心、最可靠的人员进行质检,不放过一处纰漏,最大程度地做到最好。当组长对个别问题产生些许怀疑时,有的队员就对组长说:“你宁可怀疑你自己,你都不能不相信我!”就是这样源自实干的自信,确保高质量完成了此次装箱工作。
在月坛北街,每个库房、办公室都塞满了装箱打包好的四层(两米高)箱子,最重的单箱达90多斤,最轻的也超过50斤,大家没有了休息、用餐的地方。于是,杂乱的楼道就变成了他们的工作、吃饭、午休的场所:在集团总部装满密集架的库房里,有人席地而睡,有人睡在两米高打包好的箱子上,有人趴在桌子上睡得手脚发麻,有年长的同志直接去户外的椅子上打个盹。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,大家坚持每周工作时长超80小时,终于在7月18日完成全部装箱打包工作。
这支由八人组成的临时突击队中,有人家中有生病的老人需要照顾,有人的小孩才上幼儿园。虽然老人、孩子都要照顾,他们却在工作需要的时候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,冒着危险在艰苦的环境下为船舶档案事业默默奉献。
昼夜兼程连续奋战
7月18日,由于进馆时间暂未确定,突击队八名成员暂时返回技术档案馆。7月23日,技术档案馆接到集团通知,要求档案马上进馆。技术档案馆领导高度重视,由王雷书记亲自带队,率领七名精兵强将赴京参与档案资料装车押运工作。经过反复开会讨论,集团公司最终确定了详细的装车、押运进馆方案,对每个环节、每个人员都做了周密的安排,确保进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。
“天帮忙、人争气”。按照计划,28日下午两点在月坛北街和集团总部准时装车,可当天天气预报有极大概率会有强降雨。虽然已做好防雨预案,但是若突遭暴雨,大家还是有点担心。好在天道酬勤,从28日下午2时至29日凌晨3时30装车期间的14小时里,唯独月坛北街、集团总部没下一点雨,附近其它区域都间歇性有阵雨降临。
由于前期的周密部署,整个装车环节紧凑衔接,集团综合管理部楚健副主任全程现场指挥协调,所有人员各司其职,各负其责,现场井然有序。凌晨3时55分,三辆大型厢式运输车从集团总部出发,由集团公司综合管理部专务邹峰带队,公文档案处李红梅处长和技术档案馆王雷书记全程押运,专业押运公司武装护卫,途经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等省市,行程近1200公里,历时20小时,于当日23时40分抵达技术档案馆。
7月29日晚上10点半,技术档案馆全体干部职工就齐聚档案大楼前,满怀期待静候档案押运车辆抵达。23时40分,正值子夜,集团武装押运进馆的车队顺利抵达技术档案馆,档案进入卸车、搬运、入库环节。技术档案馆对此环节做了详细计划安排部署。董俊翼、尚昌利两位副所长靠前指挥,身先士卒,档案馆全体职工,无论男女老少,都参与到此次进馆搬运、入库工作中来。两盏巨大的照明灯挂在档案大楼门口,在漆黑的夜晚格外明亮。大家干劲十足,你推我扶,互相帮助,后勤保障部保障有力,及时提供饮食,保证大家的体力状态。经过了长达4个小时的夜间连续作业,终于30日凌晨4点左右完成了所有进馆档案、资料的搬运、入库。
此次档案进馆前后共历时2个多月,清理纸质文件、书册、目录等重40余吨。集团综管部还专门发来感谢信,信中盛赞技术档案馆各级领导及相关同志不讲条件、只讲奉献,克服困难、坚强“逆行”的军工兰台精神,同时表示了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。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”,王雷书记感叹道,这是技术档案馆成立以来历史时间最长、规模最大、等级最高的进馆工作。经过全馆干部职工共同奋斗,终于圆满完成任务,在技术档案馆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作者:蒋涵睿
2020-09-05